ifva+
紀錄片系列

ifva踏入第十七個年頭,2011年12月至2012年2月,重點節目ifva+將連續三個月的首個周五晚上,焦點回顧紀錄片參賽組別,我們將邀請多位本地紀錄片創作猛人,透過放映及對談傳授獨門秘技,與觀眾及一眾創作人一同追溯紀錄片系列及香港紀錄片過去十多年間在題材和風格上的變化。

策劃︰張偉雄(影評人、獨立電影導演)

地點︰香港藝術中心agnès b. 電影院

粵語主講、免費入場

備註︰節目如有更改,恕不另行通知。節目內容並不反映主辦機構的意見。

ifva+_十二月︰《想拍紀錄片,但又唔識點開始》 

拍紀錄片難還是拍劇情片難?「不知道,沒有機會去比較。」應該是拍劇情片難,是故為何ifva每年的參加作品總是紀錄片比劇情片少,「這裡頭有個必然邏輯嗎?」拍紀錄片不是話拍就拍的嗎?「那是YouTube短片啊。」YouTube片不是紀錄片嗎?「可以是,可以不是:我不是用手機拍了片放上YouTube就滿足。」耶!是你了,座談會的題目,說出了你的心底話了;我們為你請來幾名新丁,分享一下紀錄片初體驗的心情和心得。

日期及時間︰2 / 12 / 2011  7:30pm

講者:岑珈其(第十四屆ifva比賽青少年組金奬得主)、陳惠儀(CNEX基金會市場行銷)、楊梅媛及董然(紀錄片工作者,合導作品《同妻》)

電影播放︰《活在當下》(2008 / 19’30” / 粵語對白,中英文字幕)

作品簡介:我即將十八歲。到底,我在做甚麼?每天過著像是同樣的生活看著身邊同樣的人,做著相差無幾的事。為甚麼,只有我,如此平凡?但無論怎樣,我都只能活在當下。

ifva+_一月︰《本土認同——九七前後的香港紀錄片》 

紀錄片的冒起往往跟隨一些重要政治事態,是一個弄清楚內心不明朗的在地性自我見證。九七回歸前後,國際新聞媒體雲集香港,訪察「一國兩制」誕生的歷史時刻,然而本地一些有見之士也利用紀錄片作出及時的身份考察,恐共並不是唯一的口吻。現在我們自覺去討論本土認同,但未先有本土意識的茁壯,我們應該沒有今天的識見了。讓我們寓回顧於瞻望,笑看本土紀錄片踟躕前進之步伐。

日期及時間︰6 / 1 / 2012  7:30pm

講者:李維怡(影行者總監)、崔允信(獨立電影導演、影意志藝術總監)

ifva+_二月︰《香港這刻需要紀錄片  本土關懷》

關於香港紀錄片的眾多可能性,現在就要你和我痛快去談。赤鱲角機場、青馬大橋、西九、高鐵……誰最想去建:九龍城寨、利東街、菜園村、皇后碼頭……誰說不要就不要。城市不斷更換軟硬件不再是應份的。年青一代重新發掘對香港的新認同,保育意識、關注環境生態、反思資本主義運作,於是拿起拍攝機走上街;此刻香港需要重新「佔領」,一切還是現在進行式,紀錄片的時代在憧憬中。

日期及時間︰3 / 2 / 2012  7:30pm

講者:林森(自由影像工作者)、張虹(第八屆ifva比賽公開組金奬及年度大奬得主)、盧鎮業(第十六屆ifva比賽公開組銀獎得主)

電影播放︰平安米(2002 / 34’ / 粵語對白,英文字幕)

作品簡介:故事抽述一次盂蘭節派米活動,參加人士約有八千二百長者,當中亦有不少傷殘人士。派米活動在當日上午九時開始,直至傍晚六時結束,大部份參加者在清晨四時已抵達球場輪候,當日警方派出約百名警員到場維持秩序。